信陵君是“战国四公子”之一,其礼贤下士、窃符救赵之义举,成为千古美谈。但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人物,最终却因不得志而“病酒而卒”,即死于暴饮暴食。
人生在世,贵在张弛有度,信陵君饱食终日的放纵行为实在是不足为训。单就养生而言,合理饮食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。当代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所说的“饭吃八成饱”“过饱九分毒”,就是认为过度饮食有害健康。饮食无度,表面是贪嘴,其实贪的是内心。中医认为,人体五脏与五行有着对应关系,心肝脾肺肾,金木水火土,其中心属火。要想做事不过火、身体不上火,心就不能贪婪。为人处世应懂得知进知退、适可而止,若把握不准“度”,做事就容易乱了分寸、坏了规矩。
何为“度”?“度”就是一定的限度。做事“过度”,往往导致过犹不及;为官“过度”,则意味着触碰红线。人有七情六欲,但有些欲望需遏制,尤其是贪欲。民间有句谚语是“贪心不足蛇吞象”,贪心的蛇连大象也想吃掉。不劳而获的人,总感觉自己拥有的很少,占便宜不够,把公家的财物据为己有,是违纪违法的。透过对“度”的把握,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处世原则。
向往财富,但不能毫无底线地攫取,要在纪法范围之内合理取之;追求自由,但绝对的自由又会导致社会的混乱,必须用法律加以约束;权力的集中行使带来行政的高效化的同时,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权力的任性与滥用,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;我们都希望生活舒适安宁,但过度安逸则生懈怠之心,安于现状,不思进取。种种现象表明,将“度”的边界划分得越清晰,人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越广阔。这既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要求,更是中华民族道德的传承。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,则要做到心中有一把标尺,时刻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在规则之内,才能明白什么事不该做,什么话不能说,什么东西不要拿。
对“度”的把握,关键在于节制。恪守做人原则的人,行为有节制,说话有尺度,交往有分寸。节制的是什么?就是欲望和私心杂念。能做到节制欲望,让欲望升华为高远的志向,就能成为通往梦想彼岸的桥梁;被欲望所奴役,放纵自己,欲望就成了自焚的引火物。从周永康、薄熙来,到徐才厚、令计划,无数案例告诫我们,一个人若丧失了对“度”的把握,在欲望的索取上自我膨胀、利令智昏,必然进退失据、行为失范,到头来只能是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,害人害己害社会。
把好人生的“度”,归根结底就是守规矩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从中央到地方修订完善了一系列条例、准则,这些都为党员领导干部衡量言行设置了明确而细化的“度”。为官从政,应时刻检视自己的言行,看看有没有行为过了线、越了轨,从而警醒自己知足、知耻、知止。
(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:党群工作部杨小杰)